close

  彭村是邢台市隆堯縣尹村鎮的一個普通農村,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,村民們逐漸離開過去的舊居,住上了新房。目前,在該村還保留著一處老房子,距今已經 100多年,雖歷經百年風雨,但依然保存完整。據邢台歷史學者劉順超介紹,在平原地區能有這樣的老民居保存下來,非常不容易,並且該民居體現了清末冀南民居的典型風格。
  本報駐邢台記者 盧玉輝 文/圖
  一座古屋住過七代人
  該民居坐落在彭村村中偏東,四周的圍牆由青磚砌成,房子高約3米,東西寬11米,南北長8米,和周圍高大寬敞的房子比起來顯得低矮而破敗,但是卻不失朴實和穩重。房屋的主人叫趙建英,今年已經59歲,自出生起,他就一直生活在這棟房子里。
  走進院子里,北屋正面的外牆已經被熏黑,屋檐向前突出,門口有兩根立柱,立柱下是圓形石墩,屋檐下的左側是半人高的土牆。整個房子共分四間,屋頂由大梁、檁條、椽子構成,其中在山牆上靠近屋頂的位置還有“福”、“壽”、“祿”字樣的磚雕。屋子正門的上方有一塊磚上面寫著“道光拾五年(1835年)立”等字樣,趙建英告訴記者,這就是當時建房子時砌進去的,到現在已經179年了。
  說起房子的歷史,趙建英記得幾個兄弟和父母都在這住,家裡最多的時候有10口人,後來幾個哥哥陸續成家立業,就搬出去過日子,他因為從小就有肺結核,這座老房子就留給了他一個人住。據他的先人告訴他,這個房子是他的祖輩趙四敬蓋的。趙建英的侄子趙桂林說,“從趙四敬到我已經是第七代了,我小時候也在這兒住過,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跟父母搬出去了。這座老屋曾經生活過趙家七代子孫,如今仍然非常結實。”
  百年老屋歷經地震而幸存
  從屋子外牆看,位於東側的山牆出現過多道裂紋,現在已經修補,後山牆下半部分向外突出有十多釐米,即使這樣,房屋依然穩固。“這些都是地震時留下的。”趙建英的哥哥趙建國回憶說,1966年隆堯發生強烈地震,雖然發生地震的地方距離彭村還有30多公里,但是這裡也沒幸免。“當時村裡的房子倒了不少,這老房子也震得變形了,當時左右晃得裂縫有半米寬,但是後來又合上了,留下一些小縫隙。”趙建國說,牆的外邊是磚,但在牆裡面還有立柱,房子沒倒可能跟這種結構有關係。
  走進屋內,正對門口的是凹進牆內的神龕,東邊有一間用牆隔開的耳房,用來放糧食和雜物,東牆上有一個小窗戶,上面還有兩扇木製的小門,南牆靠近門口的地方有個小型神龕。“這裡應該是供奉竈神的,原來的老房子都是炕連竈,做飯取暖一舉兩得,現在應該是把炕和竈都拆了。”劉順超指著南牆的神龕說。
  體現清末冀南民居典型風格
  趙建國說,在他的記憶中原來屋檐下還有雕花望板,不過隨著風雨侵蝕都已經爛了。劉順超告訴記者,整個房屋應該是表磚結構,即外面是青磚,裡面是乾土坯,並且是一立一卧的表磚結構,在當時只有家境殷實的農戶才捨得用這種結構,這種房子冬暖夏涼。另外,東屋的窗戶和木製門也是出於通風和保暖的考慮。
  該民居屋頂為平頂,這也是冀南民居的一個特點,更適合農業生產,便於晾曬糧食。另外,在住所內設置多個神龕,因為古代人認為,屋內各個地方都有神居住,設置神龕為了在節日或者豐收之後祭祀之用。
  劉順超介紹,一些能夠保存下來的老房子多見於山區,在平原地區目前保存完整的房子不多,這是因為平原地區相對於山區來說,經濟條件要好,人們翻蓋房屋的頻率比山區要快。這座老屋的價值主要在於保存相對完整,另外體現了很多民俗的東西。
  (原標題:隆堯農村發現179年前清代民居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zmjwbrezrj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